发挥稳定器作用加快不良资产处置
日期:2017-04-24 15:04:01阅读:9109次
过去几年,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规模不断下滑,他们普遍认为,中国地产市场存在较大下行风险。而与此同时,庞大的不良资产市场吸引了多家机构抢滩,新的发展机遇下,一场房地产企业不良资产抢滩登陆战正式打响。
1999年,四大成立(东方、信达、华融、长城)。主要用于在国家政策主导下,处理几大银行的不良贷款。2005年开始,随着建行、中行、农行上市,不良资产剥离逐渐向商业化方向进行探索。2008金融危机后,我国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,而由于这四万亿投资遗留的后遗症,让资产公司在不良资产收购处理中的竞争日益加剧,开始布局多元化业务平台。
发展到今时今日,不良资产已经基本转变到市场化为主导。在宏观整体经济下行作用下,中国的不良资产开始反弹,不良资产剥离领域面临新机遇。有业内人士认为,在中国市场可能出现因资金问题或违约而产生的种种不良资产,会成为地产投资新的机会。
不良资产带来的新机会
先是北上广深,接着是合肥、杭州、青岛,再到东莞,一系列调控措施从限购角度降低了房地产企业项目变现的速度,同时,随着房地产调控深化,境内发行公司债、成立房地产集合信托、资管计划、ABS等各类融资渠道均对房地产企业开始大幅度的收紧。
在此背景下,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此前大量拿地的中小型房企。更严苛监管融资渠道下,房企未来资金周转对房价增长高度依赖,恰恰中小型房企缺乏一二线城市楼盘控盘能力,资金流将变的异常紧张,导致债务违约风险。
与以往的投资方向正好相反,在中国市场出现因资金问题或违约而产生的不良资产,成为地产投资的新机会。
房地产相关不良资产的巨型蛋糕
无疑,四大AMC是中小房企违约爆发的主场。
财政部联合银监会在2015年8月下发了关于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》,将非金融机构的不良业务的处置业务扩大到四大。
在不良资产经营已成了“赚大钱”的好生意的今天,四大AMC俨然成了金融巨头。
据统计,光是2016上半年,传统不良资产公开市场大于3000亿元的成交额里,四大占比就已超过80%。
从部分可查的数据来看,2015年6月中国华融的不良资产总额为3264亿元。其中,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总额为2125亿元,要按最终债权人所属行业划分的话,来自房地产行业的有1368亿元,占比高达64%以上,由此可见一斑。
以华融的数据推算,四大旗下房地产相关不良资产总额接近6000亿元。再加上一些地方性AMC的房地产不良资产,全国房地产相关的不良资产将很有可能逼近万亿。
同时,因房地产相关的不良资产抵押物价值高、升值潜力巨大,包括土地、在建工程、烂尾楼、投资物业等资产的变现能力较强,如带着芳香味道的花朵一样,深受有蜜蜂属性的AMC追捧。
就AMC处置房地产不良资产而言,可分为两个大类,一是有强大信用主体介入,如央企、国企、四大等作为担保,先将所有偿付责任都承揽下来,再重新开发或盘整后再销售,当资金逐渐回笼后,按比例偿还债务。
第二个是债务重组,投资方通过打折收购所有债权,接着由投资方与债务人谈判,一段时间后,如债务人能够盘活项目实现现金流,那么投资方将获得债权投资的收益。
AMC通过债权受让方式,向二三线房地产企业提供融资。以此变相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。同时,资产管理公司也会让融资方提供抵押担保,其中,资金占用费等本质便是贷款的利息。
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诉讼、破产、拍卖等硬着陆方式,由于基金的梳理、投资、置换和运营等能力化解了不良资产,资产的实际价值得到再次提升。
机遇背后,风险紧随
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,巨大的机遇面前,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。“基础资产的好坏不去关心,随着物业价单边上涨,物业价也不断重估,然后再通过再融资来置换之前的债务,好嘛,于是乎,中间机构都赚了钱,看起来皆大欢喜,但事实呢?那个“烂尾项目”还是那个“烂尾项目”,没有人真正去盘活过,而能够有效进行盘整不良资产的专业机构,也凤毛麟角!”一位业内人士慨叹。
众所周知,除政策风险外,不具备盘活项目的专业能力也是风险之一,目前,四大更多的是承担不良资产市商角色,市面上能够有效的实质性盘整不良资产的专业机构极为缺少。
过去十几年来,中国经济高速增长,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亦不为过,但十八大以后,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,在此期间,大量产业调整、经济改革以及金融不良资产是裸露出来的,由此可见,整个十三五期间,将是不良资产暴露的高峰期,形成各方资本抢滩登陆的局面,这个机遇已经到来,但与此同时,风险也悄然来临。